跳到主要內容區

專班簡介

原住民專班

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規劃主要以【課程】、【證照】、【實習】、【就業】四個階段為導向,其中,課程搭配策略聯盟,除積極爭取外部資源挹注於課程上之外,也透過產學合作方式,予以專業證照核證,並安排業界實習,達到「畢業即就業」之構想,流程如【圖1】。

【圖1】

本專班發展主要分為四大領域:

  • 原住民族文化知識領域:原住民族文化與傳統體育課程、耆老說故事系列講座等,並邀請相關人士進行演講,藉由參訪及實習課程走進部落實際操作。
  • 山野教育相關領域:包含原住民族文化知識、體驗與冒險領導課程模組及登山嚮導相關課程等,培育學生成為環境風險與山林守護之山野教育活動專業人才。
  • 水域活動相關領域:透過學習潛水、水上救生、獨木舟系列等課程,結合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培育水域活動專業指導人才。
  • 競技運動相關領域:各項競技運動之專長訓練,培育具備高度專業的競技運動選手及基層運動教練搖籃。

  • 原住民族文化知識人才:

結合原住民族部落,推動學生參予部落文化以及社區文化,來滿足學生對文化學習的需求,也達到部落與學生傳達文化連結的課程,當中對於學生自身部落文化學習、原住民族學生自身發展與認同、培養專班學生藉由原住民族專業學科學習,讓學生了解自己本身的「根」,也從「根」對於本身的認同,從「根」出發。培育原住民族文化工作者人才,行政人才及創造文化永續發展的人才,並且進入相關原住民族教育與產業(重點發展學校、實驗小學、原住民族觀光、原住民藝能專班、社區文化發展等)

  • 山野教育專業人才:
  • 山野教育專業課程主要劃分為登山技巧、搜尋與救難訓練、山域教學法課程、探索教育、競技攀登及生態保育,其中,又可區分為登山教育、探索教育及環境教育3大面向,透過不同構面交互連結,產生許多元素,如健行登山、保育/解說、生態調研以及叢林越野等課程,山野教育構面與內涵示意圖如圖2

【圖2】

 

  • 因應山野教育活動人才後續實習規劃與就業輔導等措施,本專班規畫示意圖如圖3。

 

【圖3】

 

  • 水域活動專業人才:
  • 臺灣屬於四面環海地形,本島的東北角海域、南部墾丁海域、東部的花蓮石梯坪海域、臺東的杉原海域、離島的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另臺灣陸域密布著溪流、河川、湖泊、水庫及溝川,國內外民眾擁有相當多的機會在臺灣接觸浮潛與潛水的環境。依據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 (2019)指出政府推出「向海致敬」政策,鼓勵人民 知海、近海、進海(知道海洋、親近海洋、進入海洋)。原民海域部落分部於海岸線(含離島)約一千五百多公里,為增進原民海洋觀光產業,培育原住民族水域活動專業人才,本校開設水域系列課程與潛水課程,結合原住民海洋文化背景的領域與潛水專業課程,期盼能讓原住民族學生對於海洋文化傳統的傳承得以延伸發展,成為發展海洋國家潛水休閒運動相關產業的優秀人才。
  • 水域活動專業課程主要培育水域運動相關教練人才,例如游泳教練、浮潛教練、水肺潛水教練、水域救生員、獨木舟教練、SUP立姿划槳教練等,除規劃相關專業課程外,於大學三年級時,搭配業界證照認證機制,並於大學四年級時,進行就業實習輔導,媒合校外相關產業,予以就業實習,示意圖如圖4

 

【圖4】

 

  • 競技運動人才:
  • 本校競技學院設有三系一所一專班,分別為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陸上運動技術學系、技擊運動技術學系、球類運動技術學系及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學院的發展方向為『強化競技運動,挑戰體能極致』,學院教育目標及特色旨在培養國際級運動選手、專業運動教練、專業體育教師及運動競技科研人才。
  •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教練所設有博士班、碩士班(教練科學組、競技訓練組)、碩士在職專班。以培養運動競技、運動教練與運動訓練科學之實務與專業人才為目標。教學注重實用層面,課程以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與運動生物力學為核心,透過學術研究方法貫穿研究不同的運動技術之成績表現,將教練科學與競技運動密切整合,以達提昇國內競技水準為終極目標。專業設備有運動生物力學暨動作診斷實驗室、身體活動心理學暨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訓練生理與健康實驗室(運動訓練生化與營養研究群、訓練生理與健康實驗室運動醫學研究群、運動能力診斷與訓練調整研究群)

  • 陸上運動技術學系

陸上系招收運動項目有田徑、體操、舉重、射箭、游泳等五項。以專長訓練為課程主軸,專長訓練列入正式課程,並排定固定時間,聘請專業教練訓練並授與學分。課程設計為清晨的晨間訓練、上午教授相關學科、下午及週六上午實施專長訓練,此一課程設計,訓練時間完整,學術科兼顧發展。

2017年臺北世大運奪牌選手有洪萬庭、江念欣、李智凱、陳怡瑄、鄧宇成、陳奎儒。2018年雅加達亞運奪牌選手有李智凱、陳智郁、陳奎儒、羅偉旻、陳怡瑄、洪萬庭。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奪牌選手有李智凱、陳怡瑄、林明靜、陳界綸。

  • 技擊運動技術學系

技擊系招收運動項目有跆拳道、柔道、射擊、武術、擊劍等五項。以專長訓練為課程主軸,專長訓練列入正式課程,並排定固定時間,聘請專業教練訓練並授與學分。課程設計為清晨的晨間訓練、上午教授相關學科、下午及週六上午實施專長訓練,此一課程設計,訓練時間完整,學術科兼顧發展。

2017年臺北世大運奪牌選手有李晟綱、許凱貴、陳湘婷、陳以瑄、李映萱、謝名揚、蔡澤民。2018年雅加達亞運奪牌選手有陳靖、陳湘婷、陳以瑄、詹皓程。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奪牌選手有莊天羽、李孟恩、李晟綱、陳以瑄、李婕瑜、郭冠廷。

  • 球類運動技術學系

球類系招收運動項目有桌球、羽球、網球、高爾夫、棒球、籃球等六項。以專長訓練為課程主軸,專長訓練列入正式課程,並排定固定時間,聘請專業教練訓練並授與學分。課程設計為清晨的晨間訓練、上午教授相關學科、下午及週六上午實施專長訓練,此一課程設計,訓練時間完整,學術科兼顧發展。

2017年臺北世大運奪牌選手有李哲輝、楊博軒、許雅晴、詹詠然、詹皓晴、李亞軒、陳建安、廖振珽、李佳陞、侯羽桑、俞俊安、劉永華、賴嘉一。2018年雅加達亞運奪牌選手有李哲輝、楊智傑、周天成、詹詠然、詹皓晴、陳建安、莊智淵。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奪牌選手有李亞軒、李珮琪、彭王維。

  • 本校競技學院項下設立「競技運動原住民專班」之際,是整合陸上運動技術學系、球類運動技術學系、技擊運動技術學系及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等系統性科學化訓練機制,藉由將競技運動專業術科與研究實務等結合,以提升競技訓練功能,增進及強化原住民學生優異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術表現,期盼在國際賽場上屢破佳績。